【资料图】
近年来,地处山区的弥勒市竹园镇绿水村委会,以打造“一村一品”为突破口,增强基层组织带动力,扩规模、增品种、拓市场,大力发展香椿产业,着力打造“云南第一椿”品牌,带动农户增收致富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双丰收。探寻其主要做法,主要有以下几点:
“领头雁”带出新产业。竹园镇坚持强基固本,积极吸纳有学识、有见识、有胆识的人才充实村干部队伍,领头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,采取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带领群众应对新形势、闯出新路子。立足本地香椿口感好、品质优、上市早的特点,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,推进香椿产业向专业化、多元化、品牌化发展,通过示范引领把香椿芽做成特色优势产业。目前,绿水村委会发展种植大户20户,成立香椿专业合作社5个,发展社员271户,带动95%以上的农户种植香椿。
“摇钱树”扎根陡坡地。竹园镇坚持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,因地制宜,在贫瘠的山区坡地上积极发展本地传统单季“小红椿”,同时大力推广种植一年四季均可采收的“四季椿”,推行600元/亩退耕还林政策,完成低效林改造提升及陡坡地治理7200余亩。合作社负责统筹品种选择、苗木培育、质量控制等环节,聘请农业大学、林业科学研究院及林业部门专家指导培训,进一步规范农户栽培技术,让农民挑上“金扁担”,保证产出“金品质”。目前,建成育苗基地2个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1个,香椿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。同时,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,改善地边水窖、生产道路、冷库等基础设施条件,改变了“晴通雨阻”的状况。
“走出去”打通大市场。竹园镇绿水村委会坚持抱团取暖,以组织化打通大市场渠道,将分散经营、各吹各打的农户聚合起来,采取“收购+物流+批发”的形式,补齐销售渠道少、半径小的短板。村、社干部主动到北京、山东等地寻找合作伙伴,通过批发商直供卖货,开辟销售渠道,让优质香椿直接进入大城市的餐桌。进一步打通“绿色通道”,新嫩香椿通过空运销往全国各地,使香椿销售价格旺季接近200元/公斤、均价保持在40元/公斤左右。目前,全村成立收购公司2家,保持稳定合作批发商10余家,每年兑付空运费超百万元。2022年,全村香椿产业经济总收入达1500万元,户均增收2.6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余元。
绿水村打造“云南第一椿”的主要做法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,各地在充分挖掘本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的同时,要注重发挥村干部和“明白人”“带头人”作用,着力打通产业发展的供应链、消费链,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,才能形成“农民跟着产业走、产业跟着龙头走、龙头跟着市场走”的良性发展模式,更好实现“绿了荒山、富了农民”。
作者单位:州委政研室
(责任编辑:陈楠 审核:卢秀丽)关键词:
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