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文章提及,724会议在框架上已经满足了“政策底”条件,后续能否共振出“市场底”,就看后面一系列动作能否把这个框架填好。
但这个框架已经出来两周了,填框架的进度并没有市场预期的快,一些不满之声也逐渐涌现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这个“政策底”还牢靠吗?
(相关资料图)
不满之声
“二十条”出来之后,舆论出现了两极分化:正规媒体极力传播、赞颂;而一些民间自媒体却用各种方式呐喊着“在发钱和发券之间选择了发文”,表达着对“没有实际行动”的不满。
前者的动机很好理解,也不必再多赘述。后者其实挺罕见的,一方面当然反映着民间的一些真实声音;但另一方面,这种对官方政策直表不满的内容能正常存活,以往是难以想象的。不管这些声音是否足够客观,这种广开言路、开明的舆论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。
与“民间抱怨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724会议后大盘的单边反弹。更重要的是,伴随着外资重新形成趋势性的流入、以及各大盘ETF的加速流入——这些都是有别于散户的聪明资金。
复盘以往那些代表性的底部,虽然最大的那个群体总是身在局中,但对底部的感知总是后知后觉。无一例外。
所以我们有必要意识到一种可能:“二十条”不是来填框架的,它本身又是一个框架——一个更具体的框架。它在等着后续政策来填,也等着各地ZF去填。
而对于消费券不满的声音,可能也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:这次要刺激的是 衣食住行 (尤其是 住行 ),不是 吃喝玩乐 。所以消费券大概率还是会有的,但期盼着重温疫情时期那种消费券的氛围,恐怕是不现实的。
降息,已成为一种强预期
房价到顶的这几年来,5年期LPR其实一直在降(虽然不多,但加上银行加点的变化,还是降了不少的),但已无法像过往一样在楼市激起哪怕一点涟漪。
今年的消费也是类似问题,不是降低利息就能刺激起来的,用人话来说就是“我不敢刷信用卡,不是差那点利息,而是怕还不上本金”。
这就是今年货币政策力度一直不温不火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不大的前提下,利率和汇率是联动的,降息会给汇率带来直接压力。如果降息能马上激活经济那还好,能形成汇率的支撑;但如果不能呢?
前不久央行的人事调动,虽然故事不能讲太清楚,但发生的背景(汇率持续贬值)、新任一把手的专业背景,这些都透露出, 汇率稳定 是央行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KPI。
现在外部环境(主要是美元加息)的压力下降,汇率又处于易升难贬的天然位置优势,可以说为降息创造了很好的环境。加上人事调动本身就是政策方向转变的一个隐含信号。
央行已经明确要求商业银行给存量房贷下调利率。这里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是:2018~2022Q1的一批存量房贷,大多是LPR加点70BP以上的,而当前的新增房贷利率是LPR加点-16BP左右,前后房贷利率相差近100BP。
在银行息差已经被挤压至历史低位的背景下,如果把存量房贷利率降到当前起跑线,会让银行系统直接亏损1200亿左右。虽然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事情,但根据历史经验,每次“要求”银行让利,总会给出相应的补偿,以致“越让利,利润增长越快”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。这次作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补偿,无疑就是全面降息,其次是降准。
CMF(我国的宏观经济论坛)早在上个月初就已经计算出合理的政策空间,就是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,市场利率今年可以下降10~20bp,以及全面降准0.5%。
CMF在业内是备受重视的一个风向标,“政策底”框架出来之后,CMF提出的降息降准空间顺理成章引导着机构一致预期。也就是说,降准的时间点还有待观察,但这个月的降息已经成为机构间的一种强预期。
这两周的反弹趋势,在相当程度上,就是这种强预期推动出来的。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,如果降息兑现,反弹得还不算坚决的力度会得到进一步加强;但如果万一落空,由这个预期推起来的部分,就要坍塌回去。
经济,将在扭曲中恢复
CMF还指出了一个不太乐观的问题:我国现在的努力方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复苏,还需要先修复疫情冲击的两个遗留问题:生产-消费秩序的修复,然后再到资产负债表的修复。
第一个问题未完全修复的情况下,第二个问题必然遇阻,具体体现就是货币政策空转。
要让经济复苏,货币政策宽松是必要的,但需要建立在“修复问题”的基础上,货币政策才能正常传导、生效,推动内生动能。
坏消息是,目前还处于修复第一个问题的阶段。
所以除了应对燃眉之急的货币宽松,我们不适宜对短期的货币宽松抱太大期望。
此外,在数据上,第一阶段的经济恢复在各产业、各行业间,甚至各群体间,可能会出现极度的分化。高情商的说法,就是 经济将在扭曲中恢复 。
当然,作为成熟(leng xue)投资者的思路,不是去感慨什么分化、扭曲,而是认清资本市场的格局,不能指望大盘有趋势性的机会,而要抓住政策支持的方向(房、车、家电等)。
“消费券”有利于直达目的,但放大了“不公平”
最近业内讨论的一个焦点是建议ZF 主动负债 的问题,而且呼声还蛮高的。一来,是因为居民、企业、地方的表都比较难看,但官方的表还很健康;二来,是因为看到国外的很多“成功案例”。
个人观点认为,ZF不是看不到这做法的好处,但有着更多方面的考虑。
例如 对内 ,ZF主动负债,本质上是透支未来的税收收入,或者以 通胀税 的形式解决(在美国身上已经能看到)。无论哪一种,虽然ZF主动负债对宏观经济有利,但本质上是强制全民负债,不是什么浑身都闪光点的举措。
例如 对外 ,外部压力也在虎视眈眈。
惠誉 下调美国信用评级,表面上正气凛然,底下猫腻可是不少的:根据惠誉的表述,下调评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川普时期的“治理恶化”(川普时代都过去几年了?);下调的同时还高度肯定美国经济的韧性和复苏的强劲。此外,惠誉既对美国政策摇摆表示不满,又对当前高息政策背景表示不满,活像一个刁民在键盘上发泄着自相矛盾的怨念。
市场第一时间拿这事件跟2011年 标普 下调美国评级作历史参照,却不去复盘看看当年下调评级后,不管美元还是美股,都在短时间内形成了绝对低点,随后扶摇直上、一骑绝尘。
三大评级机构都是美国手上的武器,谁会拿自己武器向自己开火的?即使有这么蠢的,也绝不会是美国。这次惠誉下调美国评级,在时间上、理由上都极其“不专业”,还带着一些滑稽感。横竖看,都像是一场作秀,除了给美国下一阶段降息做铺垫,也是要秀给我国看的——“我知道你们在考虑主动负债,我时刻盯着你们呢!”
给ZF提建议的,更多是考虑举措带来的好处;而ZF更多要考虑的,是举措带来的负面影响,能否承受。
但话说回来,下定决心主动负债的前提下,有一说一,发钱,比消费券公平得多。
因为透支的未来税收,无论怎么花,都是由全民共同负担的。 发钱 ,是一种无差别的公平,爱存爱花爱啥时候花都行;甚至由于是一种二次分配,还对缩小贫富差距有所贡献。而 消费券 ,一方面在刺激消费上可以直达目的,精准推动行业复苏;但另一方面,必然造成越有消费力的人占越多便宜,特别是这一轮侧重大宗消费的情况下,付出与获得之间的不公平,难免进一步放大。
但话再说回来,有一说一,发消费券,也总比不发的好……
今天就分享到这吧。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,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!
关键词:
最新资讯